
巴山蜀水,人杰地灵。《三国志·蜀志》里就曾纪录诸葛亮歌颂成都平原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”,今后成都平原就有了“天府之国”的美称。四面环山,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生长起来,台甫鼎鼎的都江堰功不行没。小学历史课本上就提到过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,战国后期秦国占领了巴蜀地域,派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。
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,既除了水害,又生长了农业,还便利了交通。巴蜀地域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挡了历代王朝的战火,两千多年来,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安身立命,余秋雨也在此留下了“拜水都江堰,问道青城山”的名句,2000年,都江堰被团结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偏向约60公里,我选择了更便捷的自驾车前往,约1-1.5小时车程。
这几年海内自驾游蓬勃生长,租一天车仅一百多人民币,还能免费送车上门。相比力起大都会的喧嚣,因堰而起、因水而兴的都江堰市宛如坐落于山中的小家碧玉,街道宽阔整洁,舒适宜人。阿坝州的冰山融水汇聚成岷江,向东汇入长江。
春秋战国时期,岷江如同一条桀骜不驯的苍龙,没有活水经由的成都更是非涝即旱。公元前256年左右,时任秦属郡守的李冰率人修建都江堰,它是当今世界年月最久远,唯一留存至今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弘大水利工程,分为渠首工程和灌区两部门。其中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、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题工程,和百丈堤、二王庙顺水堤、人字堤等主要隶属工程组成。
李冰巧妙使用了岷江出山口处的地形、水脉、水势,乘势利导,使堤防、分水、泄洪、排沙、控流相互依存,共为体系,保证了防洪、浇灌、水运和用水综合效益的发挥,人工开挖内江,将水引入成都。今后克服了这条祸殃之龙,岷江水才气造福于人。
自驾车前往,一般都从离堆公园的入口进入景区,景区门口就有停车场,10元/次。如果完整游览,整个景区内的景点包罗:离堆公园、伏龙观、宝瓶口、飞沙堰、鱼嘴分水堤、安澜索桥、秦堰楼、二王庙、松茂古道、西关、玉玺阁、城隍庙、玉玺山(出口)等。
如果完整游览,约莫需要3小时。从离堆公园入口进入景区,走不远就看到了一处“人造喷泉”,四周的水流汇聚在中央的四根“木棍”上。它的学名叫“卧铁”,曾是埋在内江“凤栖窝”处的淘滩尺度。
李冰为都江堰定下一句治水名言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,被刻在内江东岸修筑的纪念李冰父子的“二王庙”石壁上。每年枯水期人们都要清淤河流,将凤栖窝下的泥沙清理洁净,深挖才气保证适当的江水水量;飞沙堰的堤堰不能筑的太高,否则会影响内江江水的外溢与泄洪。可清理泥沙到底需要多深呢?李冰父子就在内江河床下埋下石马,作为每年淘挖泥沙深度的尺度。厥后人们用“卧铁”取代了石马,这里的四根卧铁是复制品,原物仍并排埋在河流偏向,划分是明朝万历四年,清朝同治三年,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。
喷泉后面是“堰功道”,两旁流水潺潺,耸立着包罗诸葛亮等蜀地名人的塑像,一直通往伏龙观。别错过右手边的“张松银杏”,为三国时期名将张松所栽,曾是电视剧《西游记》中“人参果”树的原型。
没想到,一座都江堰还毗连起了两部名著。拾阶而上登上伏龙观,牌匾上书“功追神禹”四个大字。大禹治水后成为王,而李冰制作的都江堰造福了成都平原,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职位。
观内正中央立有李冰石像,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四周外江河床出土。石像为东汉建宁元年(公元168年)雕造,两袖和衣襟上有隶书题记三行:“故蜀郡李府君讳冰,建宁元年闰月戊申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,石人珍水万世焉”。
石像不仅仅是都江堰历史的见证,更将汉代艺术气势派头出现于世人前。左侧有一尊“堰工石像”,右侧有一组石刻水塘、石马、石俑,均为东汉晚期所雕造。伏龙观后面有整个都江堰全景的沙盘,在这里可以纵览整个水利工程的结构。
出伏龙观往右手偏向拐,就是“宝瓶口引水口”。它制作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余脉山体与高堆之间,是李冰用火烧水浇的方式,历经数年凿出的倒梯形引水口,底宽14.3米,顶宽28.9米,高18.8米,峡长36.6米,因以下河床形似瓶口,是进入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的咽喉而得名。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,因与其山体相离,被命名为“离堆”。宝瓶口有三大作用:1、引水:为下游提供浇灌、航运和都会生活用水。
2、限制过量洪流进入灌区。丰水季节因宝瓶口的存在,洪水在宝瓶口前汇聚,过量洪水从飞沙堰和人字堤堰口泄入外江,对飞沙堰和人字堤堰口的泄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3、排沙。内江流量凌驾1000立方米/秒时,离堆前的壅水现象使内江以下的底流流速显著降低,大量沙石不能继续前进,大部门由飞沙堰排挤,一部门沉积在“凤栖窝”河流,来年岁修“深沟”时清除。
宝瓶口的宽度和高度都有严格的控制,制作之初在岩壁上刻有刻度,称为“水则”,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。《宋史》中曾纪录“则盈一尺,至十而止; 水及六则、流始足用”。宝瓶口旁边有一尊飞龙铁鼎,清咸丰年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,炉口宽0.74米,高约1.60米,重达千斤。从宝瓶口回望南桥和奔涌的内江江水 从宝瓶口穿过“花洲栈道”,前面就是飞沙堰。
在此驻足,不仅可以远眺对岸的玉垒山、虎头岩,鉴赏奔涌而来的千里岷江;还能回望离堆、伏龙观。放眼望去,春日新绿、夏日山花、深秋红叶、隆冬雪景,一年四季风物迥异。
走过这座吊桥,就是“飞沙堰泄洪道”。它以装有卵石的竹笼堆筑,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,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,堰口宽240米,顺溢偏向长120米,坝顶平均海拔728.25米。泄洪道前修有弯道,将水形成环流,可以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,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,详细有这三点:1·、枯水季节导水入堰,保证浇灌需要;2、丰水季节泄洪,被宝瓶口“居心”抬高了的江水,横跨飞沙堰的多余水量排泄进内江,确保成都平原的宁静;3、排沙,鱼嘴分水后,岷江挟带的大量沙石进入外江,在飞沙堰劈面凤栖窝与内江主河流形成角度,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,多余泥沙经飞沙堰排挤,可有效淘汰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,进入宝瓶口的沙石约占岷江总量的8%,其量很少,不会堵住河流,维护量很是小,所以都江堰才气沿用两千余年。
飞沙堰的形状如同一条鱼,沿堰边走一公里多就来到了“鱼嘴分水堤”。它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的岷江江心,形如弯月,因前段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而得名,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。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波涛,将江水分为内外两江。
外江为自然河流,在雨季可排泄大量洪水;内江是李冰率人开凿的河流。总听说都江堰最神奇的地方是“四六分水”和“二八排沙”,站在鱼嘴这里才气领会其中精髓。
“鱼嘴”可以支解内江与外江的水量,干旱时内江与外江水量比例为6:4,洪涝时反之。“二八分沙”指的是从鱼嘴开始,岷江水80%的沙石流入外江,20%的沙石进入内江。从宝瓶口流出的江水就不再是一条了,一分二(通过干渠经仰天窝控制闸)、二分四(经蒲柏、走江闸)、四分八、八分十六……由西北至东南,一分再分,形成自流浇灌渠系,浇灌了整个成都平原。
鱼嘴往前走的这座吊桥学名“安澜索桥”,它是与赵州桥、卢沟桥齐名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(另外两座为湘子桥和洛阳桥),它是世界索桥的修建范例。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,明末毁于战火,渡口后被当地恶霸攻克,勒索黎民。
清嘉庆八年,当地私塾老师何先德倡议重建。桥重建历程中由于有村民急于过桥不幸坠河而亡,恶霸就抓住把柄,勾通官府杀害了何先德。
民众拥戴其遗孀继续领头修桥,为了纪念何氏匹俦,此桥又名“伉俪桥”。过了索桥就是东南侧包罗秦堰楼、玉玺阁等在内的一系列人文景点,乘坐公共交通的游客可以选择从多个出口脱离景区,或是从山上返回,还可以沿着山下的松茂古道一直走到玉垒山出口,经南桥回到离堆收支口。若是嫌山路走着累,还可以体验一下滑竿。
秦堰楼和玉玺阁是从高处远眺鉴赏都江堰的两处最佳视角,我更推荐前者。虽然玉玺阁最高,但可能会有雾气遮挡影响鉴赏效果,秦堰楼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,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两千年前伟大的水利工程全貌。过了索桥就是玉垒山脚下,拾级而上攀缘至秦堰楼。
楼下的堰功堂里排列着数十尊雕塑,都是为都江堰千年不衰孝敬卓著的元勋。登上顶层,伟大的水利工程全貌和周边巍峨的群山展现在眼前。
值得注意的是,飞檐上的小动物,都是川中常见的精灵,颇具地方特色。现在东南侧一系列景点内部尚未开放,诸如老君殿、太极殿等都只能观光外部。
还可以通过步云廊扶梯登上玉垒阁。玉垒关,建于唐代贞观初,唐大中十年(公元856年)白敏中在蜀地任帅职时制作,有“川西锁钥”之称。
关口立于古湔山临江的虎头崖上,扼守住松茂古道的咽喉,依山以条石砌筑,上建起雄伟壮观的城楼。诗圣杜甫曾在此留下了“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多灾此登临。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”的诗句。从景区出来是一条商业街,这条“西街”是灌松茶马古道的起点,清末民初时因玉器加工生意,从而一天天兴旺起来,其时的双方衡宇多为木制,街道旁就提前放置石制水缸储水,以供消防灭火之用。
民国初期这里有了消防队,配备了消防水车,就在街边建起一口水池用于消防车取水,并取名“太平池”,以此保佑平安无事。南桥横跨在内江上,江水奔涌而去,恩惠了万顷沃土。
来此之前,并未对都江堰有太高期望,总担忧这里会太商业。而观光后才真正体会到两千年前中华民族的智慧。都江堰是至今仍造福人间的伟大工程,成就了富庶的天府之国,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史诗。
==============【作者:沙漠玫瑰】举世旅游达人,旅行体验师、自由撰稿人、嘉宾主持。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,200余座都会。
本文来源:威澳门尼斯人官网欢迎您-www.hxsjue.com